大腦及神經健康

大腦及神經健康

認知障礙症 

如何診斷及評估認知障礙症?

想要診斷及評估認知障礙症,首先要知道4個方面: 病因、行為及精神症狀、倒退程度、照顧者狀態。認知障礙症只是一個統稱,很多不同的病因都能導致認知障礙症,而最大的病因是阿茲海默症,有接近6成的認知障礙症都是由阿茲海默症造成,第二常見的病因則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症。

認知窺鏡檢查包括詢問病歷、臨床評估、驗血測試,以及掃描檢查。近年來科技日新月異,愈來愈多新方法進行掃描檢檢查,準確度也有所提高。腦部磁力共振容積定量分析能重現一個立體的腦部,並細分為多個部分,令醫生能更容易了解到腦部的病變,更準確地診斷病因。 內科專科陳鎮中醫生也分享了兩個個案。第一個個案透過腦部磁力共振容積定量分析,見到一維量度內顳葉厚度及海馬體容量皆少於10毫米,白質病變容量為59.2毫升,阿茲海默症風險概率有97%,從而診斷出病人患上典型阿茲海默氏症和嚴重血管性認知障礙症。第二個個案同樣透過腦部磁力共振分析發現腦部病變程度很低,阿茲海默症風險概率只有31%,從而判斷病人患上的是抑鬱症引致的假性認知障礙症。 

甚麼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症?

腦神經科霍偉明醫生解釋,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由中風或慢腦血管栓塞引起。因膽固醇引致血管阻塞,腦細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氣供應以致壞死。這種病常見於吸煙或三高人士。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的病徵有思考混亂、語言不清、記憶或思考困難等,與認知性的腦退化症不同,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患者退化的速度較難預測,記憶問題有時並不明顯,而且中風後認知能或會拾級而下。

血管性認知障礙症9大風險因素: 1. 高血壓 2. 高膽固醇 3. 心臟病/中風 4. 糖尿病 5. 吸煙 6. 心律不齊 7. 肥胖 8. 缺乏運動 9. 酗酒 及早介入治療有很多好處,例如一些早期的認知功能障礙,及早介入有機會能根治。及早治療亦能有效改善認知能力,延緩衰退,同時亦能舒緩照顧者的情緒壓力。 

新冠肺炎增加認知障礙症風險?

精神科專科雷永昌醫生提到,比照2003年SARS疫情時期,當時的長者自殺率達到高峰,意味疫情有可能是引發長者自殺的催化劑,而孤獨感可能是自殺的原因。雷永昌醫生亦引用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大學的研究結果,發現孤獨感可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的機會。 在新冠肺炎的疫情下,人人都需要社交隔離,因而容易產生抑鬱和孤獨感,而這兩項因素正正是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因素,因此新冠肺炎其實間接地增加了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。 雷永昌醫生建議,首先不要逃避問題,要正視孤獨感和抑鬱,才能夠採取相應的行動對症下藥。照顧者亦要多留意長者是否有出現孤獨感和抑鬱,若症狀持續或明顯影響生活,應尋求醫生意見及作全面評估。

給認知障礙症照顧者的八個建議

認知障礙症,又名腦退化症、失智症、老人痴呆症等。現時在香港,70歲以上長者中,每10人就有1人患有認知障礙症,85歲以上患者更是每3人就有1人患病,而且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,估計20年後認知障礙症患者數量會急增3倍。 認知障礙症不單令患者在認知能力上受到影響,在精神、情緒和行為上也會有所改變。患者通常會在情緒上變得抑鬱、冷漠、焦慮等,而且精神上可能會產生幻覺,變得偏執,行為上也可能變得具攻擊性、容易激動、失控等。 感染新冠肺炎後,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死亡率會增加2.6倍,因為認知障礙症患者一般比較難以受控,入院後未必能嚴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,而且在疫情下入院隔離後見不到家人,情緒上會變得更低落,種種原因令到新冠肺炎病情容易變得嚴重,因而提升了死亡率。老人科專科陳漢威教授提出,在疫症下照顧認知障礙長者的8大建議: 1. 保護長者不受病毒感染 2. 在家抗疫盡法依從防感染措施 3. 保持身心健康活動 4. 留意沮喪、孤單及暴躁行為 5. 善用社區日間照顧服務 6. 遠程醫療 7. 用電話或網上平台支援家人及護老者 8. 若病態惡化應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(包括醫生、護士、治療師、社工)